麦凯勒环形山
麦凯勒环形山(McKellar)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,约形成于酒海纪,其名称取自加拿大天文学家安德鲁·麦凯勒(Andrew McKellar,1910年–1960年),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。
- 马雷陨石坑
- 马雷陨石坑(Malyy)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已损毁的古老撞击坑,位于从地球可看见的月球东沿后面。该陨坑形成于酒海纪,以苏联火箭工程师亚历山大·利沃维奇·马雷(Aleksandr Lvovich Malyy,1907年
- 雷蒙环形山
- 雷蒙环形山(Raimond)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,约形成于酒海纪,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小让·雅克·雷蒙博士(Jean Jacques Raimond Jr.,1903年-1961年
- 狄利克雷环形山
- 狄利克雷环形山(Dirichlet)是月球背面赤道区北部一座大型撞击坑,约形成于晚雨海世,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约翰·彼得·古斯塔夫·勒热纳·狄利克雷(1805年-1859年
- 林赛陨石坑
- 林赛陨石坑(Lindsay)是月球正面中部高地区一座较大的撞击坑。其名称取自爱尔兰天文学家埃里克·默文·林赛(Eric Mervyn Lindsay,1907年-1974年),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
- 索莫林环形山
- 索莫林环形山(Sömmering)是月球正面中央区一座位于岛海东侧的撞击坑残迹。其名称取自德国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萨穆埃尔·托马斯·冯·泽默林(Samuel Thomas von Sömmering,1755年-1830年
- 范阿尔巴达陨石坑
- 范阿尔巴达陨石坑(Van Albada)是依附在奥祖陨石坑(Auzout)东南偏南边缘上的一座月球撞击坑。原名为"奥祖 A",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荷兰天文学家加莱·布鲁诺·范阿尔巴达(Gale Bruno van Albada
- 艾因马尔特陨石坑
- 艾因马尔特陨石坑(Eimmart)是月球正面靠近东北侧边缘上的一座撞击坑,位于危海的东北,以德国天文学家格奥尔格·克里斯托弗·艾马尔特(Georg Christoph Eimmart)之名命名,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采用
- 波尔陨石坑
- 玻尔陨石坑(Bohr)是位于月球正面西侧的一座大撞击坑,约形成于45.5-39.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,其名称取自现代物理学创始人之一,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·玻尔(1885年10月7日-1962年11月18日
- 特埃特图斯陨石坑
- 特埃特图斯陨石坑(Theaetetus)是位于雨海东侧边缘附近的一座月球撞击坑,以古希腊数学家雅典的泰阿泰德(公元前417年-公元前369年)之名命名,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
- 香港神社
- 香港神社 是大日本帝国香港領地總督部(下稱“總督部”)在大正公園(今香港動植物公園)內興建的神社,社格為官社(具體社格不明),祭神是天照大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