腧穴
腧穴又称穴位,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佈體表的脏腑经络循環路線中,對气血匯聚、轉输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,既是疾病的反应点,又是针灸推拿等醫學临床的刺激点。腧穴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又稱節、會、氣穴、骨空,《針灸甲乙經》稱孔穴,《太平圣惠方》有称做“穴道”,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通称为“腧穴”,《神灸经纶》则称为“穴位”。
- 太陰病
- 太陰病是中醫學的病證名,傷寒六經病之一。主要臨床表現為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益甚、時腹自痛、口不渴、舌苔白潤、脈遲緩。太陰病的性質為脾虛寒證,病機主要為脾胃虛寒、運化失職
- 固下丸
- 固下丸屬於中醫方劑的經產劑,來自張子和,由4味中藥組成,是用以治療溼熱帶下的常用方劑,症狀常見赤白帶下。《醫方集解》將本方歸於足少陰厥陰藥
- 如聖散
- 如聖散屬於中醫方劑的經產劑,出自醫方集解,由3味中藥組成,是用以治療崩漏的常用方劑。症狀常見崩漏不止。《醫方集解》將本方歸於足厥陰藥
- 白芷散
- 白芷散屬於中醫方劑的經產劑,出自婦人大全良方,由3味中藥組成,是用以治療風溼帶下的常用方劑,症狀常見赤白帶下,滑脫不禁。《醫方集解》將本方歸於足陽明少陰厥陰藥
- 牡丹皮散
- 牡丹皮散屬於中醫方劑的經產劑,出自婦人大全良方,由8味中藥組成,是用以治療血瘕的常用方劑。《醫方集解》將本方歸於足厥陰藥
- 腎岩
- 腎岩,中醫外科(瘍科)病名,是發生於陰莖的岩症,又稱腎巌、腎岩翻花、俗稱翻花下疳,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陰莖癌。中醫視本病為難治之症,若初覺時,即以藥物調治,並頤養保攝,可冀其久延歲月
- 少陽病
- 少陽病是中醫學的病證名,傷寒六經病之一。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食、心煩、喜嘔、脈弦,亦稱「柴胡九症」。病位在半表半裡。病機主要為樞機不利
- 固經丸
- 固經丸屬於中醫方劑的經產劑,出自婦人大全良方,由6味中藥組成,是用以治療血熱崩漏的常用方劑。症狀常見經行不止,紫黑成塊,及崩中漏下。《醫方集解》將本方歸於足少陰厥陰藥
- 當歸煎丸
- 當歸煎丸屬於中醫方劑的經產劑,來自嚴用和,由8味中藥組成,是用以治療虛熱帶下的常用方劑,症狀常見赤白帶下,腹中疼痛,不飲食,身體羸瘦。《醫方集解》將本方歸於足少陰厥陰藥
- 石塘湖
- 石塘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东北部,是安庆市的备用水源地,与破罡湖相连,水流自西南流向东北,最终通过破罡湖闸站进入长江。面积约为14.0平方公里,多年平均水深为1.5米,最大水深达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