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利环形山
兰利环形山(Langley)是靠近月球正面西北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,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暨物理学家、热辐射仪发明人及航空先驱塞缪尔·皮尔庞特·兰利(1834年-1906年),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。
- 克罗兹陨石坑
- 克罗兹陨石坑(Crozier)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东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,其名称取自英国北极和南极探险家弗朗西斯·罗顿·莫伊拉·克罗兹(1796年-1848年),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
- 克莱罗环形山
- 克莱罗环形山(Clairaut)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高地上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,约形成于前酒海纪,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暨工程师及天文学家亚历克西·克洛德·克莱罗(1713年-1765年
- 傅立叶环形山
- 傅立叶环形山(Fourier)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,约形成于39.2-38.5亿年前的酒海纪,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法国数学家暨物理学家约瑟夫·傅立叶(1768年-1830年
- 小塞翁陨石坑
- 小塞翁陨石坑 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,约形成于32亿-11亿年前爱拉托逊纪,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数学家、哲学家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城的塞翁(约公元335年-公元405年),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
- 内安德环形山
- 内安德环形山(Neander)是月球正面位于南半球的一座大撞击坑,约形成于38亿-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,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米夏埃尔·内安德,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
- 兰金陨石坑
- 兰金陨石坑(Rankine)是月球正面赤道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,其名称取自苏格兰土木工程师、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威廉·约翰·麦夸恩·兰金(1820年-1872年),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
- 厄缶环形山
- 厄缶环形山(Eötvös)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击坑残迹,其名称取自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特沃什·罗兰男爵,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
- 冯·贝林陨石坑
- 冯·贝林陨石坑 是月球正面东部的一座大型撞击坑,其名称取自德国医生埃米尔·阿道夫·冯·贝林(1854年-1917年),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
- 佩雷斯克环形山
- 佩雷斯克环形山(Peirescius)是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,约形成于前酒海纪,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、古董商及博物学家尼古拉-克洛德·法布里·德·佩雷斯克,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
- 香港神社
- 香港神社 是大日本帝国香港領地總督部(下稱“總督部”)在大正公園(今香港動植物公園)內興建的神社,社格為官社(具體社格不明),祭神是天照大神